close
追求幸福的經濟學—人生經濟學  
 
    許多人一聽到經濟學,總會聯想到一些複雜的事,諸如諾貝爾經濟學獎,經濟數學模型,利率與匯率走勢,以及國民生產毛額等等。但是讀完台灣著名的經濟學者吳惠林教授所著的《人生經濟學》,你的想法可能會大不相同。
    談到這為何撰寫這本曾被列為新聞系學生教材,並吸引了一位學教育的年輕人撰寫教育經濟學碩士論文的薄薄小書,作者吳惠林教授笑著說,當初想要出這本書的起因,主要是想寫一本試圖讓經濟學的門外漢體驗經濟學迷人內涵的入門「口袋書」,並釐清一些一般人對經濟學的錯誤觀念及經濟學研究的偏差方向。
既然要吸引不具經濟背景的讀者,那這本書的淺顯易懂,清新易讀就不令人意外。吳教授也表示,其實整個經濟學的基本理念非常簡單,不外乎是一個「成本」的概念,也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有價錢。由這個概念延伸,因為資源有限,所以要享用資源都必須付出代價。而且透過市場的供需原則形成競爭機制,使每個人找到自己的利基,並各自在自己的專長項目上依據理性自利原則發揮所長,進行最有效的社會分工,達成最大的社會福祉。
    另一方面,人就是生活在大大小小的經濟活動所串成的人生中,並從中追求滿足感,也就是所謂的幸福。在這一個層面上,通常認為熟悉經濟學可以帶來的財富,反而不見得是幸福人生的保證,最近剛成婚的船王歐那西斯的孫女雅典娜所代表的家族就是例證。吳教授就認為經濟學的用處其實是在於,因為真正懂得經濟學的人,會具有清晰的邏輯分析能力,這種能力不但可以幫助自己做決策,也可以藉由預測他人的行為,修正自己的決策,讓自己的人生更加順暢。
    對於傳統的經濟學理論,吳教授也有一些相當另類的看法,對於具經濟背景的讀者,可能也是一個新的體驗。例如吳教授提到,經濟學是研究「人的行為」的一門學科,因此經濟學的涵蓋範圍也就極為寬廣了,小自生育、上學、交友、就業、上教堂、婚姻、死亡等等個人的自身事件,大到經濟成長、通貨膨脹、充分就業等等整個社會的課題都涵括在內。
    另外,現代經濟學的起源被認為始自亞當.史密斯(AdamSmith,1723~1790)於一七七六年所著的《原富》(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),這本書事實上是蘊含道德概念下的經濟論著,因此應該再強調的是,所有的課題都環繞在活生生的「個人」,亦即以「人」為主體,而「人」是有思想、有靈魂、具主觀價值的生靈,尤其應具備基本的誠信倫理道德。但是後來的經濟學卻逐漸走向以複雜的經濟學模型,透過艱深抽象的理論架構來闡釋經濟學,而忽略了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因素—人。
    經濟學應用到人生其實也是非常有趣的,例如群策會研究處處長周美里就在推薦這本書的一篇文章中提到,經濟學應用到感情上,對已經不可能或沒興趣的對象,就不必再花時間糾纏,否則就是浪費生命,因為在你的人生中,這個人已經沒有位子,就失去了花時間的價值。《人生經濟學》的特殊之處,不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論述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、理性自利、供需原理等經濟學的基本內涵,還呼應吳教授經濟學含括人生所有層面的看法,包括生兒育女、健康需求、友誼、現代婚姻等人生的各個層面的經濟分析。
    關於人的道德觀念如何影響人的經濟行為以致於人生,吳教授舉愛迪生與愛因斯坦為例。愛迪生與愛因斯坦同為公認的偉大科學家,但根據文獻的記載,愛迪生是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,對員工也非常苛刻。愛迪生一生雖然發明了許多有價值的產品,但是由於他不斷的打維護專利權的官司,龐大的律師費使得他死時並不富裕。反觀愛因斯坦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的聘請時,條件之一就是低薪,如此豁達的人生觀,使我們所熟知的愛因斯坦形象,不但是科學界的巨擘,也經常呈現出幽默風趣的開懷人生。因此,吳教授也期許讀者思考,如果學習愛因斯坦以「無私之心」來待人處事,看看結果會是怎麼樣?看看創意和創新是不是會源源不斷滾滾而來?
    吳教授最後提到,人生雖然是由一連串的失敗所組成,但是付出錯誤的成本後,如果能由教訓中學習,就能避免下一次的錯誤。因此他希望讀者對於人生未來的不確定不需感到害怕,如果知道經濟學的這些簡單原理,經常在事前可以理性的分析,幫助自己做出正確決策,瞭解到每件事自己都已經在事前盡最大努力做出選擇,也不會因為結果不如人意而悲傷,就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勇敢自信的人,並擁有幸福的人生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an2268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